普鲁斯特诞辰150周年|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_翻书党_澎湃新闻-The Paper

原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27939

来自: 2023-05-07 10:11:25

@shuise 的阅读笔记

他直陈这部巨著在文体、结构和句法上的卓绝之处,并关键性地指出:“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是不可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
@shuise:直接冒出了曹雪芹、李煜、杜甫、李白、苏东坡、梵高、贝多芬等等,看到这儿沉思了一会,中国人讲“史家不幸诗家幸”,本雅明这话出奇的有道理,顶级好的作品就像琥珀,像珍珠,隐喻意义层面都来自于某种痛苦死亡后的涅槃。
法国评论家阿尔诺·当第幼写过一句非常精当的评论:“《追忆似水年华》是对往事的召唤,而不是对往事的描绘。”
@shuise:make 而非 take
如果将整部《追忆逝水年华》看成一座巨型的华丽宫殿,那么它整个建筑在一个唯一的地基之上,那就是普鲁斯特本人所谓的“非意愿回忆”(mémoire involontaire)。当你无意中嗅到一缕芳香,听到从哪个角落飘来一串熟悉的音符,或是偶然翻到或触摸到一件旧物,便会突然唤醒沉埋在记忆深处的一段往事、一个场景或一种思绪。这些断片式的回忆纷乱芜杂,却又交织缠绕,如同普鲁斯特式的长句延绵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
@shuise: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出现在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时。
普鲁斯特笔下的小说呈现给读者的不再是按照传统的故事时间的轴线,取而代之的是心理时间
正如本雅明所言:“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
@shuise:这就是创造力。
他很清楚自己所追寻的东西的幻象性以及记忆大厦的乌托邦属性。时间就像是一个古希腊的双面神,一面可以留下记忆,另一面也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因此,在普鲁斯特这部巨著显性的主题“记忆”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同样重要的隐性主题:遗忘
@shuise:击节叫好。东方人理解这点不需要任何思考,很老子的感觉。
莫洛亚在序言中有如下一段精彩的文字:

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着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总有一天,那个原来爱过,痛苦过,参与过一场革命的人,什么也不会留下。
普鲁斯特一再反复修改的这部巨著想要最终暗示我们:记忆可能是现代人的最后一束稻草。人类尽管可能一无所有,但至少还拥有记忆,在记忆中尚能维持自身的自足性和统一性的幻觉。而这份宝贵的幻觉,在如今这个极度扁平化的世界里已经几乎不复存在。
@shuise:茨维格《昨日的世界》也让我有这种感觉。
她不在了,一半的记忆也已经不在;如果我也不在了,那么所有的记忆都将不在。是的,他想,在悲伤和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shuise:威廉·福克纳《野棕榈》的著名结尾。被深深击中,每天都会去看望彻底糊涂失去记忆的奶奶,不自觉回想各种童年,回忆各种专属于我和奶奶之间的往事,完全无法对抗这个温柔又特别有力的结尾。

阅读全文: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527939

本页面由 Feynman 笔记 生成